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从行业情况看,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均高于上月3.0个百分点以上,升至扩张区间,行业出口产品订货量有所增加。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2%,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企业对近期服务业市场恢复信心总体稳定。
从行业情况看,与制造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其中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业务总量增长较快;与接触型消费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其中住宿、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大幅回落至46.0%及以下,市场活跃度明显下降。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9.1%和54.2%,比上月上升2.2和1.9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均加快扩张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9.1%和54.2%,比上月上升2.2和1.9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均加快扩张。大型企业PMI为50.2%,保持在临界点以上,与上月基本持平。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明显回升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加强能源供应保障、稳定市场价格等政策措施成效显现,11月份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有所缓解,部分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加快,景气水平改善。
三是进出口指数继续回升。中型企业PMI为51.2%,结束连续两个月的收缩走势,升至临界点以上,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反映近期中型企业产需回升。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
2020年,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左右,成为全球当仁不让的世界大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这艘经济大船不惧惊涛骇浪,正阔步踏上新征程。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背后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经过持续努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5G终端用户达到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
工信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其中行政村5G通达率预计达到80%,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解决这些命门和卡脖子问题,关键就要靠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在当前全球抗疫、内外市场环境高度复杂的形势下,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稳定全球供应链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国将基础研究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据统计,我国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2021年7月底的1.46亿户,成为稳定经济的基本盘和稳定就业的中坚力量。
截至今年11月中旬,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15万个,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5129.6亿元,同比增长65.6%,较2019年同期增长43.2%,两年平均增长19.7%,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质量效益明显改善,经营业绩呈现稳中向好、快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从探月、北斗再上层楼,到大飞机首飞、超级计算机竞逐榜首,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疫情科学防控得到有力支撑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助力下,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世界前列。回望过去,中国经济创造奇迹、不断跃升;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将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根据工信部今年9月提供的数据,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1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1649.9亿元,同比增长42.2%,比2019年同期增长43.2%,两年平均增长19.7%。从产业结构看,持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步伐加快,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021量子产业大会传来新进展:人们在头发丝直径几万分之一的细微处感受磁场强弱在此之前,《自然》杂志刊文,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中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2012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从0到1的突破越来越多,科技实力逐步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我国取得一批以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干细胞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深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有力促进了国有经济的转型升级,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量子科技的突破,是中国科技基础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实施社会动员、资源配置功能与运用市场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进而建立起实现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突破的运作机制。
作为数字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5G商用以来,各地各部门从站址规划、资源开放、用电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国5G发展取得世界领先的显著成就。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一国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较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察大势、谋全局,作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这事关中国未来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在20年内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2021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43家,其中,上榜国有企业为95家,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为49家。
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银行业向好态势更加明显,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增强。展望2022年,中国银行业规模增长、盈利状况将走向常态化,资产质量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强。中国银行研究院11月30日在北京发布《2022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发达经济体复苏态势好于新兴经济体。《报告》回顾了2021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2年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
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或将成为重要创新点。对于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形势,《报告》认为,2021年,各国经济走向复苏,全球银行业规模稳定增长,盈利能力较快恢复。
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至常态,供应链瓶颈加剧通胀压力,全球滞胀风险加大。对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21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呈W型走势